|
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,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支撑。面对世界之变、时代之变、历史之变,需以理想信念为魂、本领能力为基、制度机制为纲,多维发力打造政治过硬、能力突出、作风优良的执政骨干。
一、理想信念淬炼忠诚本色
新时代干部必须筑牢政治信仰根基。浙江省实施的“红色根脉强基工程”,通过量化政治素质指标体系,将政治忠诚具象化为可考核的实践标准。青年干部尤其需在基层历练中厚植为民情怀,如“时代楷模”黄文秀扎根脱贫攻坚一线,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。干部教育培训需强化理论武装,通过“政治导师制”“青干班”等形式,推动理想信念教育从“入脑”到“入心”。
二、实践战场锤炼硬核本领
干部能力建设需紧扣现代化建设需求,构建“实战练兵”培养链。江苏省开展“千名干部联千企”行动,推动干部在产业链攻坚中提升经济治理能力;深圳前海通过“专班攻坚”模式,让干部在国际化改革前沿锻造全球视野。基层一线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,年轻干部应在乡村振兴、风险防范等工作中主动“啃硬骨头”,如重庆市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干部能力画像系统,精准识别干部在重大任务中的实战表现。
三、制度创新激发担当动能
构建“严管厚爱”长效机制是激活干部队伍的关键。四川省推行的“容错备案”机制,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,破除“洗碗效应”顾虑;山东省实施的“即时表扬”制度,通过火线表彰提升干部干事热情。浙江省首创的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将351项改革任务转化为干部能力跃升的“赛马场”,形成“有为者有位”的鲜明导向。这些制度创新实现了压力传导与动力激发的动态平衡。
新征程上,唯有将政治淬炼、实践锻造、制度保障贯通融合,方能锻造出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干部铁军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