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乡村振兴,关键在党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“抓党建促乡村振兴”的战略部署,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。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鱼米乡,从黄土高坡到云贵梯田,基层党组织正以党建为“红色引擎”,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绘就产业兴、百姓富、治理优的新图景。
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“定盘星”。在辽宁法库,果蔬产业链上建起了产业联合党委;在宁夏吴忠,“乡村振兴党旗红”活动让每个支部都成为战斗堡垒。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: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命题,而是需要政治引领、组织保障的系统工程。中组部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强调“五级书记抓振兴”,正是通过压实责任链条、创新组织设置,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。当“强村带弱村”“村企共建”等模式遍地开花,当驻村第一书记与村民同吃同住谋发展,党的组织力便成为打破资源壁垒、凝聚振兴合力的关键变量。
党建激活乡村发展的“新引擎”。在沈阳沈北新区,“党支部领办合作社”让玉米种植户年均增收超万元;浙江余村“两山”理念指引下,生态茶园与民宿经济相得益彰。这些鲜活案例揭示:党建与产业融合,才能让乡村振兴既有“红色底蕴”又有“金色成色”。数据显示,全国已创建5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培育3800多个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,背后无不是党组织整合资源、搭建平台的身影。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,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集群作战”,党建正在重构乡村经济生态,让土地、资金、技术等要素在党旗指引下迸发活力。
党建构建基层治理的“同心圆”。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,更要富脑袋、优治理。在湖南十八洞村,“互助五兴”小组把党员与群众结成对子;在江苏马庄,“党员中心户”成为政策宣传、矛盾调解的前哨站。这些创新实践表明:党建赋能基层治理,必须打破“干部干、群众看”的困局,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。中组部会议强调完善“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”,正是要通过“党支部进小区、党小组进楼栋”的微治理,把就业帮扶、养老托幼等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。当“田间地头解纠纷”成为常态,当“幸福新社区”从蓝图变为现实,党心与民心便在同频共振中凝聚起最坚实的振兴力量。
从“党建红”到“振兴红”的未来之路。今天的中国乡村,正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。面对城乡融合发展新要求、农民群众新期待,党建工作更需守正创新:既要建强“懂农业、爱农村”的干部队伍,也要善用数字经济为传统产业赋能;既要保留乡土文化的根脉,也要探索智慧治理的新路。正如浙江“千万工程”二十年久久为功所昭示的,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速决战,而是需要以党建为引领,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持久战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既需要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战略定力,更呼唤“一茬接着一茬干”的实干精神。当每一个党支部都成为振兴堡垒,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先锋旗帜,广袤乡村必将迎来全面振兴的壮美春天。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,更是新时代“山乡巨变”的必然选择。
|
|